不服不行!2两小鱼苗,100天狂飙到2.4斤,他的赚钱速度太快了!
在这一背景下,湖南的养殖从业者勇于创新、积极突破,逐步在实践中探索出多样化的草鱼养殖模式。正如小编此前实地走访的彭老板“快鱼模式”和张老板的“低密度大草鱼模式”。
前者通过高密度放养、优质膨化料和精细管理,实现了100天内从2两苗到2.4斤成鱼的快速产出;后者则采取低密度养殖,打造均重9斤以上的大草鱼,以品质和规格赢得市场认可。
这两种模式一快一稳,一密一疏,看似截然不同,却都取得了显著的效益,不仅为养殖户提供可借鉴、可复制的经验,也推动草鱼养殖业向更高质量、可持续的方向迈进。

湖南彭老板深耕水产养殖近三十年,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,更是当地公认的养殖示范带头人。
多年来,周边众多养殖户都以他为标杆,从养殖模式、饲料选择到动保产品,都参照他的做法。
当前,他成功摸索出一套高效的“快鱼模式”,即亩投放500~600尾、规格约2两的鱼苗,全程投喂草鱼膨化料,仅用100天左右就能出均重2斤多的鱼。
去年8月,彭老板一口50亩的鱼塘投放了2两规格的苗种,每亩投放600尾。
11月15日出鱼,至12月份干塘,产出均重2.4斤的小草鱼,卖价为6.2~6.3元/斤,总出鱼量达10万多斤。
扣除成本,该批草鱼实现总利润19万元,且澳华“草鱼安康”表现优异,吨产达到1485斤(未计入1万多斤的鲫鱼产量)。

第二,错峰上市,捕捉市场高价:该模式通过精准控制养殖节奏,可实现错峰上市或提早上市,规避年底集中上市的价格低谷期,更容易卖出好价钱。
第三,饲料利用率高,养殖更高效:选用优质膨化料(如澳华草鱼安康),是实现快速生长和高产的关键,可降低单位产量的饲料成本。
其次,7~10月高温季节,应定期改底、消毒、补肥、补菌,每月至少操作2~3次,注意交替使用EM菌、芽孢杆菌、乳酸菌等,以稳定水质、维护肠道健康;
最后,投喂管理需依据天气、水温和鱼体生长灵活调整。养殖前期(6月底前)投喂率控制在鱼体重的1%以内,提高苗种的成活率;后期(7月后)逐步提升至1%~2%,高峰期可达2.2%左右。
彭老板通过“快鱼模式”不仅实现了自身养殖效益的提升,也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了一条可复制、高效率的新模式,展现出带头人的示范作用。
张老板从事水产养殖已有六年时间,目前拥有8亩育苗塘和24亩成鱼塘。
他通常采取分段养殖模式:首先在一年时间内,将每斤十多尾的小规格鱼苗培育至1~2斤左右;次年4月进行分塘,转入成鱼塘继续养至年底,此时草鱼均重可超过9斤/尾。
今年4月,张老板按亩均300尾的密度,分批投放了两种规格的草鱼:1.7斤的共2200尾,2.2斤的共5000尾。截至7月22日打样测定,这批草鱼均重已达到5.4斤。折算下来,平均每月增重达1.1斤,长势较为理想。
在他看来,低密度养殖是实现稳健生产的关键策略。降低放养密度不仅扩大了鱼的活动空间,减少因抢食导致的应激反应,还有效控制了病害传播风险。
得益于此,自4月分塘以来,这批草鱼仅死亡68尾,成活率较高,养殖过程较为顺利。
尽管低密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害发生概率,张老板仍高度重视日常管理。
投喂方面,他选择澳华草鱼料,并根据生长阶段调整饲料:7月下旬前投喂“草鱼安康”,有利于草鱼快速生长,拉升规格;后期切换为“618plus”高档颗粒料,以增强肌肉紧实度,提升鱼肉品质和出塘外观。
水质管理上,他坚持每2~3天检测一次氨氮、亚硝酸盐和pH值等关键指标,确保水体稳定。每月至少进行1~2次底质改良,交替使用氧化型和生物型底改产品,有效分解池底有机物,抑制有害菌繁殖,并及时添加益生菌。
增氧方面,每晚10点至次日清晨6点运行水车式增氧机,午夜12点至早8点开启底部微孔增氧,总功率配置达5.5千瓦。尽管每月电费支出超过1200元,但他认为持续充足的溶氧是保证鱼类生长速度和健康的必要投入。
此外,他还定期抽样检查鱼体健康状况,重点观察肠道及肝胆颜色与形态,一旦发现异常便及时调整投喂方案或实施防治措施。
除此之外,由于购入的苗种质量不稳定,育苗成活率低也是当地大草鱼养殖的一大痛点问题。
对此,张老板建议:首先,苗期应做好保肝护胆等内服保健,每15天拌料投喂一次;其次,白露前后要特别防范虫害问题;再次,养殖过程中需勤开增氧机,抑制底部有害菌繁殖;最后,坚持“前期补肥、后期补菌”,维持水质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