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卫视报道 | 澳华集团以“科技饲料”守护蓝色粮仓

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在《大湾区会客厅》访谈中强调。这位长期致力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的科学家,多年聚焦守护“蓝色粮仓”的国家战略。
作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,中国贡献了全球近2/3的养殖产量。2024年,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409亿元,占GDP比重14.7%,同比增长5.8%,这座正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创新之都,正在蓝色经济领域展现出蓬勃生机。
深圳正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快速前进。根据最新数据,深圳已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,培育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。
在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《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(2025)》中,深圳在“科技创新”维度高居全球第四,PCT国际专利授权量、城市研发投入经费等细分指标跻身全球前十,强势拉动整体排名至全球第11位,居第二梯队头部。

在饲料研发领域,不仅有科研院所的探索,还有企业的发力。
邓登,是水产营养学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,也是深圳市澳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负责人。
2001年,邓登就进入了麦康森团队学习,博士毕业后,他在麦院士推荐下加入澳华集团,开启了19年的饲料研发生涯。
从氨基酸分析到重金属检测,每台仪器都关乎饲料的安全性与营养性,覆盖了饲料验证的全流程,而这些检测数据直接指导着配方优化,并大幅提升研发效率。

邓登:这里是鱼粉以及其他动物蛋白的样品检测室,这里面有上百种的鱼粉以及相关的像鸡肉粉、猪肉粉这些替代原料,我们都要想办法把这动物性的进口的原料,转换成我们非粮的、植物性的低价值的粕类原料,这样就达到降本增效(的目的)。这里会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,就是我们这台(单胃)动物仿生消化仪。原来我们做一个鱼粉替代的营养性的实验,可能养殖鱼虾要花3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它的效果,但通过这个仿生消化仪,我们可能通过3天到5天,就能看出鱼粉的原料或者运用的饲料的消耗率能不能代替(鱼粉),能不能达到效果。这是我们和中国农业大学一起合作开发的,已经是第二代的产品了。

这边是我们一个小试的养殖实验系统,这个桶虽然不大,但它发挥的价值非常大。比如我们的现在最先进的一款,叫做“虾奶粉”,还有给我们海水鱼用的,鱼宝宝用的这个“苗状元”“苗安康”都是在我们的这个试验系统进行的效果验证。每天我们要精准的投喂我们这个“奶粉”饲料,然后看它的这个水质的变化,鱼苗、虾苗的生长情况,它的活跃度、活力怎么样。现在我们的实验人员,正在测它的水质和进行采样。如果是生长效果不好,证明它的饲料可能营养不够全面,我们会把这个课题,再反馈给我们的院士团队,他们会做重新的设计和改良优化。
邓登: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超过50%。邓登说,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饲料原料,澳华经过多年的产学研融合发展,用棉籽酿酒产生的酒糟等非粮蛋白源,将鱼粉进口依赖度降低一半,同时提升饲料转化率,这一创新不仅缓解了卡脖子风险,更推动了循环农业。我们做了大量的研发成果,其中很多来自于我们的麦康森院士的团队。比如说我们利用非粮蛋白源降低我们的配方中鱼粉的使用量。新疆产棉花,棉籽里面含有油和蛋白质。棉油可以作为一个能量,棉籽基本上直接是没法用的,动物也不会吃,它适口性也差,含有棉酚、多糖等抗营养因子。我们通过把它进行发酵和酶解技术,把这些抗营养营养因子去除掉,让它的蛋白质被动物更好的消化吸收。这样一加工利用之后,就会变成一个很好的饲料原料。
中国的水产饲料产量占世界的50%,中国水产饲料的技术水平,也代表世界水平。
我们用低质的原料,还产生那么好的饲料效率、那么好的饲料效果,那就是我们的技术水平。
在深圳海洋产业发展浪潮中,澳华集团作为一家领先的农牧企业,正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,致力于成为世界高端水产饲料第一品牌,始终坚持“高端、高效、高回报”的品牌理念,依托卓越研发能力持续推出环保绿色的高效饲料。
多年来,澳华与中国农业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华南农业大学、南京农业大学、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院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,联合中国科学院建立 “高效环保水产养殖” 联合实验室,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建立“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”实验室,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成立澳华 “院士工作站”,把更高端、前沿的研发成果产品化、规模化, 实现 “高端、高效、高回报”的价值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