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虾价逼近成本线,华南小棚白虾如何突围?养殖设备与模式升级是关键!

华南小棚白虾产业,从江苏如东模式的种子萌芽,凭借两广地区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庞大市场迅速壮大。然而,华南小棚白虾的发展也受困于独特的“红树林土质”,“反底”现象更是两广养殖者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。

 

近年来,价格持续下跌与成本刚性上涨,使得华南白虾养殖愈发艰难。

2025年8月初,华南主产区白虾价格普遍下跌:广东惠东40头规格虾价周跌1元/斤至14元/斤,福建龙海病虾价格低至10元/斤;江苏如东30头规格虾价降至17元/斤。与此同时,台风引发强降雨,导致两广超20%养殖户被迫提前出虾,短期内市场供给量激增15%,进一步拖累价格。而饲料、动保、人工等成本持续上升,部分产区虾价已逼近成本线,养殖利润空间被压缩至5%-8%。

尤其近期台风暴雨频发导致水质恶化、虾病暴发,江门等地小棚虾养殖损耗率明显上升,成功率降低直接推高边际成本;加之替代品市场分流及进口冲击等因素,养殖困境进一步加剧。

当暴利时代落幕,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,大部分人已清晰认识到:唯有水体稳定与产量突破并举,养殖模式与智能化升级双轨并行,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下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破局关键:养殖模式与设备升级

传统小棚模式依赖人工投喂和粗放管理,料比高(普遍>1.3)、养殖周期长(约100天),在价格下行周期中难以抵御风险。而盲目降本(如减少动保、降低饲料品质)反而加剧病害,形成“低成功率、高成本、低利润”恶性循环。在这种情况下,降本增效成为生存法则。但盲目削减动保投入或降低饲料品质无异于饮鸩止渴。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科学的养殖模式和先进的养殖设备。

投料机的高效运用

投料机作为目前比较火的讨论话题,已经被证明在降低料比、缩短养殖周期、维持水体稳定(包括氨氮亚盐防控、闷气头问题产生等)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,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依赖人工经验的粗放投喂,以精准与稳定释放生产力。在未来3-5年内,如何逐步使用投料机取代人工投喂,并快速总结出适用于投料机模式的养殖模式、推动小棚模式升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。

养殖模式的升级重构

引入投料机仅是起点,未来攻坚方向在于深度探索与之匹配的全新养殖范式——如何设定最佳投喂频次与时段?如何根据虾群动态与水质变化智能调整策略?这要求行业快速积累数据、提炼经验,打造可复制的“模式胜势”,驱动小棚养殖整体升级。

模式发展必须避免生搬硬套,广西复制“如东模式”的教训犹在眼前。华南的土壤、水源、气候、管理习惯皆具独特性。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度本地化:依据园区基础设施条件、养殖户认知水平、季节气候特征,对既有模式进行精细化裁剪与适配。唯有量身定制的方案,才能在这片红树林土壤上扎下稳固根基。

面对当前虾价波动、盈利下滑、风险攀升的行业痛点,澳华重磅推出“棚虾快大养殖模式”,以“短周期养大虾”为核心,提供一体化养殖解决方案,从养殖规划、高价值产品套餐到精细化管理技术服务,直击养殖痛点,缩短养殖周期、提升虾体规格与品质、有效控制风险,最终提升效益保障稳定可观盈利!

澳华模式根据不同情况下的实际养殖情况,通过科学划分养殖阶段,搭配高价值产品套餐精准赋能;全程科学搭配澳华肥水及改底动保套餐,高效调水稳水、抑菌杀菌、持续改善底部环境,为棚虾高速生长提供稳定健康的水体保障。早出虾博高价,澳华棚虾快大模式+动保双系统方案已获数千万张虾棚成功验证,成为养殖户增效首选方案。

最后,环保法规日益完善,尾水排放标准持续收紧。园区管理者需率先掌握法规动态与尾水处理技术,引导养殖户形成共识。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处理方案,降低单位环保成本,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布局。

华南小棚白虾产业的未来,亦是产业升级的缩影。唯有走出自己的养殖模式与路径,才能彻底征服“红树林土质”的桎梏,在挑战中锻造出更强劲、更可持续的竞争力,实现真正的破局前行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